Web3普法 | 争议不断的币圈KOL轮融资,法律风险有哪些?
SatoshiVM成为24年上半年热门项目之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KOL引起的“闹剧”。
2024年1月,SatoshiVM首次发行了代币SAVM。由于很多与之合作的KOL提前造势,SAVM的代币价格自发行之日起便水涨船高,刚发布不久,它的价格就已经来到了11.66美元。但很快,KOL收到项目方代币并立刻抛售的事情就被披露出来,并引起了巨大争议,使得币价的一路走低。从2024年6月12日的交易数据来看,SAVM 24小时内的最低交易价格为2.07美元,早已不见当日辉煌。
实际上,加密项目与KOL的合作早已是业内默认的营销途径之一,并由此衍生出KOL轮融资的概念。然而,KOL参与KOL轮又面临诸多法律问题,尤其是在其所参与的项目出现强烈市场波动后。
因此,今天曼昆律师就和大家聊聊加密KOL轮这个话题——什么是KOL轮?它的法律风险有哪些?这些风险又该如何规避?
KOL和KOL轮
(一)什么是KOL
KOL(Key Opinion Leader)直译为关键意见领袖,是指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而Web3.0领域的KOL,其本质上是一群有较为丰富的投资经验或者掘金意识、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粉丝的币圈大V。他们因为获得大量关注而拥有更大的曝光量,发布的资讯会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Web3.0领域的“达人”,他们并非必须将粉丝积累到一定量级才能被称为KOL。即使是粉丝体量只有5000的KOL,也有机会收到项目方的推广邀约,并通过项目宣传获得一定的报酬。
KOL获得收益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收取即时报酬,即一般网红接广方式,比如X上常见的Giveaway KOL或者NBA明星推广;另一种是作为项目投资者,以其影响力作为“入股技术”或者直接参与投资,项目上线代币后以投资者或早期贡献者的身份,接收或折扣购买项目代币。
(二)如何理解KOL轮?
KOL轮实际上是上述第2种形式,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视角不同。
从项目方融资的角度来看,一些加密货币初创公司会借助股权来筹集风投资金,而有些公司则通过出售自己发行的代币或附属代币来筹集资金。当然,也有公司采取混合代币和股权的混合融资轮方式来筹集资金。
KOL轮,是指项目方在邀请KOL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将其作为融资对象。不同于其他融资对象的是,KOL作为项目的早期贡献者,通常能够在购买项目方代币时争取到一定的折扣,甚至免费获得代币分配。
2024年4月,Web3.0资产数据平台RootData发布了一份KOL近半年参与项目融资情况统计数据,其中dingaling以参与21个项目融资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从该榜单看,NFT玩家占比相对较高。可能原因之一是NFT市场近年来一直表现欠佳。因此,NFT项目方以及KOL也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来进一步刺激市场运转。而项目方和KOL之间的联动,或许是NFT玩家大批量涌入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原因之一。
KOL轮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一)与KOL轮相关的监管动态
在我国,基于《广告法》《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传统KOL需要在文字或视频推广中明确披露自己与品牌方之间的委托推广关系,并受到相关监管。比如某KOL在一条视频中插入产品推广,需要在发布视频时进行广告标注。但在加密行业,中国目前暂时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支持。
然而在美国,根据彭博社所透露的一份KOL融资书面合同的规定:以折扣价投资的KOL必须通过长篇播客和TikTok视频等形式推广项目;并且,KOL在宣传项目时必须披露他们与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
同时,KOL的加密推广也会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比如2022年10月,金·卡戴珊就曾因为其在推广某一项目代币时未披露自己与项目方的委托关系而被认定为违反了美国的相关规定,受到了美国证监会的审查和指控。
但在实践中,外部通常难以知晓项目方和KOL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内部的交易模式。而且,并非所有的项目方或者KOL都会就彼此的内部关联进行进行披露。因此,除非有“知情人士”爆料,相关部门很难获知KOL轮信息,往往很难对KOL轮进行监管。
(二)虚假宣传涉嫌诈骗
作为Web3.0的冲浪者,很多投资者都清楚,即使KOL只是收钱打广告而并不参与项目融资,大家对于KOL关于某个项目大夸特夸的宣传亦是不可尽信。顺着思路进一步推导,一旦KOL购买或者意图购买项目代币,投资该项目,那么他们所反馈的项目信息真实性就更加值得怀疑。
根据某些业内人士的陈述,很少有KOL能够在宣传时如实陈述,他们的言论往往夹杂着模糊、引发歧义甚至完全虚假的内容,意图诱导投资者买入项目代币。
事实上,KOL这种真假参半、夸大宣传的方式存在着民事欺诈甚至刑事欺诈的法律风险。根据《民法典》第148条,如果KOL的虚假陈述导致投资者产生错误认识而购买代币或参与项目,从而造成财产损失,那么KOL的行为就构成了民事欺诈,投资者有权要求赔偿。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KOL本就存在非法占有投资者财产的故意,并通过欺骗手段使项目方获取了投资者的资金,最终导致投资者遭受财产损失,那么KOL的行为极有可能触犯《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三)违法传销的风险
依据前文表述,KOL与项目方之间的合作模式通常缺乏透明度,外界也难以获知KOL获取项目代币的具体方式。然而,如果KOL的代币分配额度与成功推广的投资者人数挂钩,且KOL是在自己的付费社群里进行宣传,那么这种做法就可能涉嫌违法传销活动。
从我国《刑法》第224条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界定来看,刑法上的传销的要件主要是:收“入门费”+按“人头”计酬+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并形成三级以上的层级结构。
所以,如果KOL在推广项目时符合这几个要件,即收取社群会费、根据发展的投资者人数获取代币奖励,并引诱投资者继续发展下线,形成三级以上层级结构,那么KOL的行为就可能触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将承担刑事责任。
(四)被认定为刑事犯罪共犯的风险
近期,ZKasino项目引发了对KOL项目推广风险的广泛关注。项目方于2024年3月发文推出资金质押活动。
多个KOL参与了ZKasino的KOL轮融资,并通过推特、加密社区论坛、线下活动等渠道对项目进行了多方宣传,获得了相应的代币返佣和投资优惠。
然而,在超百万用户参与桥接了超一万个ETH后,ZKasino 项目方单方面更改、删除了官网活动说明,不仅没有按照约定返还用户质押的ETH,还强制将用户的ETH全部转换成平台代币。
该行为引起了巨大争议,而一些参与了融资和宣传的KOL在该项目被指控“软rug”(卷款跑路)后,也受到了粉丝强烈的质疑和谴责,控诉其存在利益输送行为,应当作为“共犯”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和这个事件中的KOL一样,很多KOL在推广项目时往往认为自己宣传项目、高位抛售项目代币的行为只是正常的商业投资行为,既和项目方无关,也无需对用户负责。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KOL可以通过项目代币的暴涨而谋取利益,也就有很大的可能因为项目出现问题而受到牵连,遭遇严重的法律风险。
如果项目方因为集资方式、项目内容等原因深陷刑事犯罪风波,而KOL在涉案的项目中又起到明显的推广、宣传作用,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KOL很可能被认定为明知或者应知项目方的内幕信息而遭遇司法机关的指控,并追究相关的责任。
一些资深KOL已经意识到这一风险,开始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例如KOL杀破狼(0xKillTheWolf)在推特上分享了自己拒绝参与ZKasino KOL轮的原因,包括对项目估值、营收数据的质疑,以及对创始人人品的不信任等。这种审慎态度值得其他KOL借鉴。
KOL轮也并不是那么香
从上述法律风险分析可以看出,KOL在参与Web3.0项目的KOL轮融资,并进行推广宣传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以避免误导投资者,防止被卷入刑事案件:
-
对项目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了解项目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发展前景以及潜在风险等关键信息;
-
在推广项目时,充分披露自己持有该项目代币的利益关系;
-
避免对项目的虚假宣传,拒绝滥用影响力操纵市场。
一些KOL可能认为自己身处境外或者为境外的项目进行推广,就不会受到我国的司法监管。这个想法有点想当然了。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或者KOL具有中国国籍,我国都有管辖权。
最后,曼昆律师建议,Web3.0领域的KOL在开展任何推广时,还是要谨慎一些,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这样才能发挥“关键意见领袖”的专业价值,为Web3.0生态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