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bajk4w4vqixphzyc3

(2020河南·县级) 资料1 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四合院院落宽绰疏阔,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大小空间分而不隔、互相渗透。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交流沟通便利,拉近了人心、增进了情感,生活气息浓厚,起居十分方便,彼此熟悉,相互帮忙,其乐融融。四合院为创造亲切和睦的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Z街道,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市第一个整体开发建设的大型居住社区,常住居民有3万多户,常住人口达8.8万人,下设16个社区,有223栋居民楼。2018年以来,z街道党员千部跟居民拉家常、交朋友、问需求,添加居民为微信好友,邀请他们进入每栋楼的微信群。加入楼宇微信群的居民数最超过5万,微信群覆盖了四分之二的居民。大家在群里注明了房间号,七成住户实名入群。一个楼宇群基本可以保证所有家庭代表入群。这个群里,不仅有左邻右舍、物业人员,还有居委会的管楼干部,以及书记、主任等,辖区内的党员全部入群,街道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分片入群。 Z街道办事处代主任说,居民入驻了微信群,让高楼变成了"掌上四合院”。街道有事,信息能在第一时间精准推送到群内的每家每户,居民有诉求,也能在第一时间上达街道层面,日常生活里的大事小情都能在群里解决,社区里的大事小悄都通过“掌上四合院”找到了良策。Z街道党工委方书记说,以前,有的同志接到群众诉求,能拖就拖、能混就混。现在就大不一样了,群里的数字不会说谎,群里的问题都能追溯,干部的表现群里居民都在看着。市委组织部挂职千部小王说,街道千部和社区工作者不再是朝九晚五、机关坐班式工作状态,而是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身边,与群众建立了扁平化的直接联系,跟着问题走、带着感情千。Z街道的居民群众说:”在Z街道住了三十年,之前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楼上楼下都不知道是谁,这回进了群终于`对上号'了。”以前是“长住对门不相识”,现在,曾经陌生的居民们在群里开始熟悉,邻里关系紧密了,遇到难事大家互相帮助,有事情大家一起商最,社区真正成了大家的家。 资料2 下面是发生在“掌上四合院”里的几个小故事。   故事l:“想问问谁家在16层,能不能帮我看看家里的老太太?不知道什么原因,电话和微信都没有人回复。我现在在赶回去的路上,非常着急……“一天上午9时15分,一条求助消息打破了紫芳园三区2号楼楼门微信群内的平静,这个有着108人的微信群立即紧张了起来。"具体是哪个房间?”“我们马上去看看!”“我在您家门口,有人在屋内按把手,但是不开门!“9时21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赶到了事主家门口。家里有人但是无法开门,肯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热心邻居一边和事主联系,一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很快,事主赶到打开了门,原来是老人突发脑梗无法行动。大家赶忙一起帮着把老人送上了救护车。 故事2:  24号楼是一栋联排高楼,楼内住户很多,发生过高空抛物伤人事件。但因为高空抛物的随意性很大,很难抓现行,多数都成了"尤头案”。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与24号楼的楼长赵女士建立了一个"楼门微信群”,把楼内的每一户都拉进这个微信群里,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集中讨论如何解决高空抛物的难题。在讨论中,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大家制定了一份《楼门公约》,“不在阳台和窗台外侧放置物品,以免掉落伤人”“家中垃圾集中收集,并扔到楼下垃圾桶,不从楼上往下扔”等六条细则落在了纸面,得到了楼内住户的一致响应。 故事3:“打12345,不停地投诉!”“承重墙怎么能拆?太过分了,大家一起反映!”这一天凌晨,紫芳园社区1号楼微信群中忽然炸开了锅,多位居民反映"楼底商户拆除承重墙,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看到信息,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调物业公司,并向区建委报告。后经区建委质监站核查,楼底商户拆除的并非承重墙,而是一块楼板。在多方共同监督下,楼底商户将其恢复原貌。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就处理情况实时播报,将恢复后的图片发到群中让大家伙儿吃上“定心丸”。 故事4:芳城园第一社区南门垃圾楼周边的违建被拆除后,腾出一块800多平方米的空地。根据“留白增绿"的理念,Z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准备在这儿建一座口袋公园。 初步规划完成后,街道通过微信群征求居民意见,一条条意见很快反映上来:有建议口袋公园要和垃圾楼协调,多种植吸味儿的植物;有建议不要把资金更多地投放在景观建设上;有建议绿地越简约越好,应该把垃圾楼好好包装一下;有建议在绿地建设中考虑健身功能的引入……工作人员根据征集的意见建议调整了方案。 故事5:一位社区干部在自己包干的楼门群内发了一条微信,向一位80多岁的老志愿者致敬,还发了一张老人戴着志愿者袖标站岗的照片。群里一位居民就发牢骚,说社区和志愿者在作秀,措辞也很不礼貌。负责联系这里的街道干部马上找到社区了解情况。原来那位老人已经在社区志愿服务了十几年,社区已经不再给老人安排"任务”,但一到社区有志愿活动,老人就主动参加。社区千部发微信是想对老人表示感谢。街道干部将情况向居民进行了解释,居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理智,向老人道了歉。后来,这位爱吐槽的居民也开始参与社区事务了。 问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1、2″,分析理解“掌上四合院”的内涵。(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深入、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2023安徽.B卷)   资料2   近日,为优化文旅产业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合江县宽石镇召开了一场关于乡村旅游规划调整升级的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以下是座谈会的主要发言记录: 合江县发展和改革局陈副局长:乡村旅游的落脚点应该是乡村,游客去农村主要还是想体验乡村特色和风情。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千万不能摒弃乡村的质朴与自然,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的思路去规划设计,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规划还是要着眼千“游客为什么来、什么游客来、游客怎么来、游客来了干什么、怎样让游客介绍人来”这几个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乡村旅游才可能发展起来。 村民老赵:镇里要在我们村搞旅游项目,都不听听我们的想法,我感觉跟我们也没有太大关系,虽然这几年村里是整洁了一些,生活也便利了一些,但外面的人来旅游,我们也做不了什么,没有实际的收益。我觉得让村民们能赚到钱才实在,否则我还是愿意去城里打工。我们那儿的好多人跟我的想法一样。 石茂村村委会刘主任:我们规划得再好,可有些村民就是不太配合,还是喜欢把鸡鸭养得到处都是,卫生也不好好处理,垃圾随处乱倒,有的村民养的狗还追着人家到处跑,外面的人来了自然不会高兴,不告你就算不错了。 灰石村驻村第一书记老张:我感觉,我们镇乡村旅游的主题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比如花海,除了规模不一样,其他大抵相同;农家乐,就是简单的餐饮,加上棋牌、钓鱼,就没有其他内容了;采摘、观光活动的体验感也是千篇一律,体现不了我们这个地方的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历史文化深度挖掘不够,乡村核心的魂、自身的特色、差异化竞争等方面鲜有挖掘。 江流村村委会李主任:我们村经过调研了解、征求意见,筹划建设“造田公社”景观,计划以农业种植为基础,将农田开发成可观、可玩、可学的各类创意场景,这个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另外,最好有懂行的人来帮我们做一些旅游开发管理的事情。 市规划设计院潘工程师: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融入当地县镇、服务千村庄,处理好传统村落、基本农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大拆大建、无效投入,所以规划就非常重要。如果规划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尊重村民意愿,这样的规划哪怕自身再优秀,也不是好作品,这都需要专业的规划人才深入乡村实地去感受、体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村民老牛:村里说我家的老宅比较有特色,要修缮保护起来,政府会出一部分钱,但我们对这一块的政策不太了解,手续怎么办都不知道,村里也没什么人说得清楚,都是传来传去,走了不少弯路,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能不能有专门的人来指导我们怎么做? 合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钱副局长:这几年,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规划要对建设以后的事情有个统筹考虑。有的地方注重硬环境建设,却忽视软环境治理,管理跟不上,配套服务也不行,个别还发生过安全事故,谁敢再去啊;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都完善了,但游客量却没有增加,收益也不可观,主要是没有对受众人群、出游目的、消费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宣传推介就更加无从说起了。 宽石镇李镇长:乡村旅游规划不能各自为政,要以“一盘棋“思想抓好统筹,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再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我们镇的特色旅游项目。这样,游客到了我们镇,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订制项目,比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既可以一揽子游下来,也可以分类订制游。 问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2″,梳理当前宽石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5分) 要求:(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有条理;(2)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3)不超过500字。

加载更多